“秤是规矩。做秤的人,要守规矩。”“做一杆缺斤短两的秤,会让千万人受害,这跟做千万根短秤没有区别。”这是武汉新洲区70岁老人江玉珍多年来做秤的心得。江家祖祖辈辈五代人在邾城街做秤已经200多年。多年来,江家不为利益诱惑所动,不赚昧心钱,没有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短秤。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“良心秤”。
1.五代人200多年规矩:不做“劣秤”“短秤”
挑木材、刨木、制粗胚、打磨、包铜管、定刀口、定星位……在江玉珍手上,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、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。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,70多岁的江玉珍满头银发,面带笑容,看上去很慈祥。
1988年,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。虽然国家普及了电子秤,但在偏远地区,一些流动商贩和当地人还是选择便于携带的杆秤。如今,仍有许多人到江玉珍的作坊里买秤、修秤。
江玉珍介绍说,她家祖祖辈辈做了200多年的秤。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:不做计量有偏差的“劣秤”,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“短秤”。
拼版照片:制秤前打磨秤头(左上);制作完成后打磨秤杆(右上);制秤的几种工具(左下);在秤星中填充铜丝(右下)(2014年2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
“哪怕只做一杆‘黑心秤’,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。就算穷得把米磨成糊糊吃,也绝不做那种事。”做秤多年,常有不法商贩要求江婆婆做“短秤”,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拒绝,“我家五代人都是做秤的,传到我这辈已经200多年了。”江婆婆说,祖上做秤时曾用过“江正兴”这个牌子,“正兴”就是“心正则兴旺”,只要坚持公正公平,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。在当地,“江正兴”可是商贩和居民心中的“大品牌”。
“100斤的东西,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,重量就相差七八斤。”江婆婆做了50多年的秤,度量早就刻在心里,市面上卖的一些“短秤”“黑心秤”,她一眼便能瞧出端倪。“如果那些不法商贩拿着有‘江正兴’字号的秤,他便不能肆无忌惮地缺斤短两。我怎么能做‘短秤’,给江家秤抹黑?”江婆婆激动地说,“别看秤不大,称的可是良心!”
由于精确性要求高,每杆秤她都需要反复校量。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。“宁愿做少点,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。”
因为做秤公道、守规矩,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。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、麻城、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。
在菜市场里称重,卖方说句“这是江家的秤”,买者一般都会放心。遇到称量偏差,人们往往用江家的秤解决争端。
2.朴素信念支撑职业底线:昧良心捞财 迟早要出事
做一杆良心秤不难,难的是几代人祖祖辈辈坚守。
做秤做出了名声,这些年,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,要她做“短秤”。所谓短秤,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。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,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。
上世纪80年代,武汉新洲一位卖鱼商贩,揣着9个光洋“袁大头”找到江玉珍,希望江玉珍做短秤,“一斤吃1-2两”,“做好了,这些光洋归你。”
按当时行情,一枚旧币“袁大头”能兑换10多元现金。对这笔可观收入,江玉珍没动心。
江玉珍坚决不做短秤,在一些人眼中显得很“古板”。1990年,镇上桥头一位收猪的商人找她做短秤被拒绝。这位商人恼羞成怒,骂江玉珍“板死了”“苕掉了”。
2014年2月12日,江玉珍整理挂在家中墙上的秤。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
为何能不为利益所动?
老人告诉记者:“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,千万不能昧良心。昧着良心,落不到好。做事光明磊落,心里才没鬼。”“原先这附近有两个做短秤的人。有一个在29岁的时候死了,另外一个在40岁的时候也没了。”
正是这种不甚“科学”的朴素信念,支撑着她谨守职业底线。
江玉珍觉得,秤不大,称的可是良心。做一根缺斤短两的短秤,和做100根短秤没区别。
出于对诚信和底线的敬畏,江玉珍祖祖辈辈200多年一直坚守职业准则,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名声。卖方只要说句“这是江家的秤”,买的人一般都会对重量放心。
居民黄喜莲婆婆家也收藏了一杆江家的秤,每次买了什么,她都要用这杆秤称一称。她说:“用了40多年了,没出过错。”
3.下一代看着上一代:手艺面临失传 诚信不会断代
近日,江家多年来坚持制作“良心秤”的故事经过媒体宣传,被人们所熟知。许多群众赶到江家,就为了买一把“良心秤”回家。在武汉做证券生意的李先生到江家,将江家12种不同型号的秤都买了一杆用作收藏。李先生说,江家的“良心秤”就是一种道德标杆,买秤回去就是时刻警醒自己“做人、做生意要讲良心”。
江玉珍和弟弟做了一辈子秤,没想到居然会因为制秤而出名。江远斌说,现在江家秤出了名,就更要把秤做好,才对得起祖辈200年精益求精、恪守良心的传统。
跟许多传统手艺一样,江家做秤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面临失传。
做秤的手艺,本是传男不传女。江玉珍12岁那年,哥哥被下放,弟弟江远斌年龄太小,做秤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继承下来。
一转眼,江玉珍已经白发苍苍。弟弟江远斌跟着姐姐做了20多年的秤,如今也已经60岁。两位老人的做秤手艺却难觅继承人。
江远斌有一子一女。女儿在湖北阳逻做高中老师,儿子在外打工。
2014年2月12日,江远斌在菜市场检验自己制作的秤。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
江远斌说,儿子更喜欢现代科学技术。“如果他不喜欢传统的东西,不会强迫他学。”
尽管手艺后继乏人,江玉珍和江远斌两兄妹还是教育家里的晚辈,祖上是做秤的,做人就像做秤一样,要守规矩,不越线。
“下一代会看着上一代。从父亲那一辈开始,家里名声就非常好。到了我这一辈,我和姐姐也很努力。我希望我的子女也规规矩矩做人。就算做不成大事,也要多做好事,不做坏事,不能坏了祖上传下来的好名声。”江远斌说。
目前新洲区文化局正在收集资料,计划将江家的制秤工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把小小秤杆和秤砣上蕴含的丰富文化和人生哲理发扬光大。
4.“良心秤”传人登上道德讲堂 “对职业的敬畏也是一种诚信”
“秤,量的是斤两,称的是良心。”2014年3月14日,武汉市新洲区文明办道德讲堂上,“良心秤”传人为千名干部职工讲述江家坚守诚信、良心制秤的故事。
当天,江家姐弟被请到道德讲堂,江远斌之女江秀云登台讲述“家风”。她说,媒体报道后慕名而来买秤的人络绎不绝,最多时一天来了十几位买家,一时供不应求。有人提醒江远斌,可以趁机涨价,或者放低标准,加工赶制、多赚点钱。但江远斌却说,“生意人讲的是个诚信,一杆秤的成本只有这么高,生意再好也不能涨价,我们还要想办法把秤做得更好。”
2月12日,江远斌的爱人胡锦红在为秤杆钻星孔。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
江家姐弟制作“良心秤”的故事,让来自各行各业的近千位代表,接受了一次诚信道德洗礼。司法工作者胡晓霞说,社会需要更多的“江家秤”,通过他们的引领,使诚信成为人们的信念。
做了几代良心秤,江家秤铺一直没有招牌。讲堂现场,新洲区委副书记沈涛向江家姐弟赠送了一块写着“江正兴‘良心秤’铺 ”的金色招牌,并将它列为新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湖北省文明办主任胡和平表示,江家秤“称”的是斤两,体现的是良心,树立的是诚信。对职业的敬畏,也是一种诚信。